真实世界里的一点渺小感知

[五月米salon,张宁博士讲述了“场景”对于设计的回归。返回原点去考察是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是设计师自从进入到“设计”这个专门的领域之后画的第496张图纸。从第307张图纸开始,他使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既有条理又效率高超,他因此感到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当他在第496张图纸上画下第298根线条的时候,忽然有一小片云飘到他头顶上方,原本他的思绪与周围的空气融为一体,现在其中有一段被稍稍遮蔽了一下,在这小片云朵里冒出一行字:设计是什么?

以上可能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在看到一行蕴含了思考的题目时想象的场景片段。

5月的米salon上,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中国区负责人张宁博士进行了一场以“正常·异常──‘场景’对于设计的回归”为题目的讲述。

也许是巧合,也许正体现了专业领域里钻研者们的一种思考方式,上一期沙龙张宁博士曾经在讨论中提出设计方法异化的想法:如果设计师只是关注技术与既定的设计语言问题,就会和现实世界脱节,对周边的生活失去一种反应。

那就像一个引子,存留许久,在这期沙龙得到了阐释和生发。

「什么样的东西能成为设计和生活的纽带?我想是场景。」

从包豪斯开始,现代建筑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理性的工具。以包豪斯为例并不是对以此为代表的设计方法本身产生质疑,它在创造之初的确具有活力,只是使用工具久了之后,建筑设计与日常生活慢慢被剥离开,设计工具成为一个自我满足的体系。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a06d439cd57d1358311c6a322635e005.jpg

“场景作为空间与人的结合体,应该成为设计出发的基点。”

“场景、体验到构筑三步能够提供比较清晰的设计脉络”。

这些对于场景与体验观点的形成,可以回溯到生活与设计的点点滴滴。从小时候一篇擦窗的作文,父亲对于“动手体验”的强调,到学习建筑后对于空间的观察;从与登琨艳先生相处看到他对建筑场景的敏感,到领会导师佩西教授对于充满市民活动的城市空间的执着。

这种感受日渐加深。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在课堂上听到的那许多手法与原理,而是另外一些讲得不是那么清楚的东西。

感觉借用宇宙学里的人择原理的阐述方式,也可以对于空间的意义进行解释:“正是人的存在,我们设计的对象才具有种种可供讨论的特性。如果剥离人的存在,对于设计抽象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这一点不光在建筑设计,也在城市规划乃至设计理论的思考中存在──从1000平方米的单体设计到涵盖广阔的理论思考,张宁博士用五个自己完成的案例说明这个问题。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9a58e74887ce63bb728af532392ec966.jpg

「从1,000平方米的场景到无穷大」

1000M2──郊野公园的欢乐

包括1,000平方米景观建筑和10,000平方米景观的郊野公园核心区,将串联起周边诸多农业旅游项目。大人采摘之后舒服地围着院子品尝瓜果;小朋友兴奋地在周边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全家一起比赛登高俯瞰整个郊野公园……这些场景的构想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曲折敞亮的景廊、静谧舒展的院落、起伏多变的堆土、蜿蜒而上的高台与狭长神秘的隧洞,都在围绕这些场景构筑着体验空间。建成后的效果确实也达到了设计的预期。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d9247d4317a7ce25b8d434f628540b3c.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a23dc4cfcb02777f0fc48c178dc5ef0f.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0a3d93d558997a2f27de4cd93cdc5814.jpg

40,000M2──“畅游”的“室内街区”

占地15公顷的昌河汽车厂正改造成为国际创意生态航空城。厂区中央占地40,000平方米的绵延厂房,有着相当于上海新天地南北里的面积和高敞的室内空间,也给予了新场景诞生的想象:面对雾霾对生活的影响,我们能不能一边呼吸清新的空气,一面享受阳光并进行户外活动?

2-4层高低错落的建筑、开合有致的街道与广场、各种餐饮、运动与生活服务设施、可控采光的屋顶与针对pm2.5的空气调节系统,这些结合在一起就是问题的答案──一个充满阳光与清新空气的室内街区。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707b0d51d21261cef4bdc28a66399fe9.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c37d8be0acbbaf69b4373bfbf84a712f.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0c08dbdd3637a85992d6a3fab50623bc.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b1478299c4786cace8015849ef2b3a37.jpg

5,000,000M2──场景的序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庆巴南示范项目5平方公里建设区规划,要考量的不仅是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更是一种示范性生活方式的确立。

在广阔的规划区域内,场景序列成为了构筑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对于六种典型人群全天生活场景的分析,使得根据接近性和多样性原则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与功能性项目成为可能。等级分明的绿道与水路慢行系统让不同场景拥有体验性的便捷联系。

最终,整个城市不是基于抽象的功能结构,而是以场景序列为基础的充满愉悦的生活城市。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798fae0a9fdb278f4b315c6bbc01a409.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c344f012be47ee5007e0661cbf5a2f24.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81c4a7b205ebf49f77575a95e71c6139.jpg

15,000,000M2──悠然见南山

作为国际竞标的获胜方案,重庆歇马聚居区的规划把对场景的构想反映到城市的结构上。

山与水的地形特色将成为场景的特色要素:市民在绿地中活动的背景是绵延的远山,穿行在城市中不经意瞥见云雾缭绕,不同的绿道把人导向山脚水畔。五个宽度200米的“绿指”在联系山水同时,使得城市的生活场景富有自己的特色。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b3fdffa3217af458d77b04e97b1c5fbc.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fbb8f58f8bb561d4d1794ac4c76f7b82.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f590e51e20058da848f1c56abc1ac8e3.jpg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df4652f70d75bb3be2f92eacc3089197.jpg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历史”吗?」

空间设计需要返回场景的原点,对于理论的思考同样需要。

“历史建筑的价值”在很多场合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但是回到一个人面对建筑遗存这个场景的原点,就会发现这种价值是一种主观的文化价值判断。好比一句简单的“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就包含了线性发展的历史观的前提。

循环历史观(印度、希腊)、弱循环历史观(中国)和线性历史观(现代西方),在这三种历史观之下对历史与遗存的价值判断是截然不同的。回到这个原点就有机会结合价值认知的特点,发展历史建筑保护的新通路和新手法。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6f5726b873eec6dfc940db1ef0f2076f.jpg

嘉宾讨论

孔磊

服装设计师

不管是不是做设计,生活中有很多层次,无论我们做什么,最后都回到需求上。身体和衣服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建筑关系,身体以外更远的建筑是静态的。这不需要区分,只是我们选择的媒介不一样。

马海星

甲方建筑师,前建筑公司设计总监

建筑有其显得可悲的方面:太大,太贵,不能动。建筑师不是艺术家,而是生活的物质空间创造者。但是目前在国内,建筑师只有两种间接方式,为生活创造物质空间:受雇于商人(通过产品设计);与政府合作(通过公权力的空间表达)。似乎还没有成熟的第三种方式,直接为具体生活提供服务。建筑师最开心的却往往是第三种方式。

颜静

摄影师

建筑依赖的外部资源非常多,因而受到很多限制。什么样是相对可移动、可改变、可塑性更强,这是我想的问题。我试着打破行业内形成的固化的思维方式,来看人的常态、基本面、行动的距离等等,以及人们希望打动的是什么。在上海,每天感受都不一样。浦东、浦西,那些老城区,都很不同。某些区域里生活和搭建的元素很便捷。而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较为偏远的区域就是封闭式的。出门要有车,好像从一个笼子到另外一个笼子。我想反推以致清晰:如果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路径,简化目前别人觉得必需的,那么我需要的空间、赖以谋生的方式,是这样的吗?

张宁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

建筑师对场景的想象力是最基本的,并不只能做水泥房子,未来可能做VR,在虚拟空间里做建筑然后通过新媒介传递给别人。其他领域也是这样,比如写作文、做服装、讲相声,最终作品能不能打动人是我的唯一标准。其次,刚才说到城市规划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今天没展开。中国城市更新不是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来的,很多是要通过政策设计。政策设计也不是通常想的那样不好玩,它可以变成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东西,我们能思考如何通过它导向人的行为,就和用空间方法一样。

殷果

广告人、摄影师、1984bookstore创办人

我们做广告创意,方案执行之后会有一个效果评测。建筑的成本很大,建成了就一直在那里,它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很重要。在城市里以前还有邻居的概念,现在没了,生活越来越私密化。而人们又好像越来越孤独,希望参与到公共空间里。以前同住一个大宅院的人现在到公共空间聚集,审美和消费的需求把人重新组合起来。另外,我关注到一些乡村改造项目,个人很抵触。改造一个社区是要考虑当地的人是否真正居住在里面的问题,他们觉得怎样舒服、有哪些观念,并不能以建筑师的想法去替代。

周维

米凹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我想到一个小故事。我们工作室在老房子里。昨天有两只新生的小猫从屋顶掉到院子里。我把它们送回屋顶,在那里搭了一个很小的房子,还遇到邻居。工作室在加建现在的模型室时没想过这个顶会做什么用处。而现在有两家小猫住在上面,我们下班以后二楼的邻居会撒点猫粮给它们。回到设计上。通常我们把某件特定的事称为“设计”,其实我觉得“做”比较重要。比如工作室在改造时,并没想做一个可以让小猫住在上面的吊顶,也没想过会看到两家小猫之间冷漠的关系,包括与邻居共享一个不用的空间──这是我“做”的,不是“设计”的。可能从城市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做一些什么,不是设计一些什么。

刘晓光

米绅照明设计合伙人

“五一”时回到家乡,感受了儿时玩耍的记忆。我去了那些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物是人非,我就在想,人的私欲让城市疯狂扩张,城市的更新就在这个区域更新,割断了记忆。

王瑜

云游者创始人、信息架构师

“建筑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包含建筑师的无奈与伟大。建筑师不是在设计建筑,材料只是媒介,他们归根结底是在设计人的生活方式。服装设计师也是通过服饰在给予现代人一剂精神良药。设计是共通的。我的合伙人童凌峰是建筑师,所以我知道,建筑师研究场所精神、研究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使得人的行为在特定场所精神下愉快地发生和进行。跳出建筑材料,他将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对旅行的研究和策划中,于是有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文创旅行。“收放自如,简奢随意,志趣相投”概括了我们旅行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高庶三

WKUP单车 CEO

之前一直做建筑设计,现在做自行车。设计师希望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带有标识性的标签,这会和作品的多样性产生矛盾。我现在自己做产品也意识到这一点。明确的标识,同时又能体现出多样性,设计出的产品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中国设计师目前尚缺乏标签。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07/600x600_3ffbc06885ec8deb867086e674453ff0.jpg

米salon

米salon是一个创新、开放、年轻的设计师交流聚会平台。在持续了两年之后,2015年12月开始沙龙采用每期邀请一位主讲嘉宾,阐述一个特定主题,有十位左右具有相异专业背景的嘉宾进行现场讨论的形式,双月一次在半层书店定期举行。米凹工作室进行微博预告,并在微信平台发布后续内容。由此实现从探讨建筑本身向更宽泛空间探索的可能。

本期嘉宾

主讲:张宁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德国珮帕施城市发展咨询中国区负责人

孔磊 服装设计师

颜静 摄影师

殷果 广告人、摄影师、1984bookstore创办人

周维 米凹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高庶三 WKUP单车 CEO

刘晓光 米绅照明设计 合伙人

张骏 自由艺术家

王安莉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

范美辰 嘉定城发老城发展保护部 负责人

王瑜 云游者创始人、信息架构师

马海星 甲方建筑师,前建筑公司设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