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无尽的现实世界——我与路上观察学的缘份和对它的偏见

绘造社 · 谈 | 面向无尽的现实世界——我与路上观察学的缘份和对它的偏见

李涵 / 绘造社

本文是关于路上观察学的漫谈。路上观察学并不是艰深的学问,很平易近人。因此本文采用了类似聊天的写作方式,将作者与路上观察学结缘的琐事和对路上观察学的个人理解娓娓道来。不求正确,但求诚实,不求全面,但求有观点。为写作此文,作者反复阅读了藤森照信的《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本文也可以说是它的改写版。

本文原载于《城市 空间 设计》2016年第5期中的特别报道专栏【行走的考现学】。

时至今日,神还隐藏在路上……

1 首先讲一个藤森照信的的故事:

缘份

藤森照信——日本最特立独行的建筑师,路上观察学的旗手。他写的《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1 一文我读了很多遍,深以为然。所以本文有很多地方都在模仿引用《高举》一文,向藤森致敬。

1 赤濑川原平, 藤森照信, 南伸坊. 路上观察学入门,台北: 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15-31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611f311e86ac9a949378c817cd2fe47f.jpg

藤森照信 图片来源 www.detail.de

藤森入路上观察学这个教时已是30多岁的人了,没有正经工作,整天不是在路上漂就是在导师工作室混,一分钱工资没有。但藤森不在乎这些,他唯一在意的事儿就是搜罗东京各种稀奇古怪的近代西洋建筑,然后写篇妙笔生花的评论,配上照片,登在建筑杂志上。(顺便提一句,对于现代建筑藤森一点兴趣没有,大学蹲了两次班,最后改行研究建筑历史。)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061191903dae22ede90c06e0ea736b94.jpg

2016年开幕的位于日本岐阜县多治市,由藤森照信设计的瓷砖博物馆 图片来源 www.flickr.com

藤森在路上漂,饿了都买不起便当,心里也会难受,难受时就默想心中的大神——今和次郎。今和次郎被路上观察学会指定为鼻祖,实则是他那个时代建筑界的大loser一个。像样儿的建筑一个没盖起来,倒是画了一堆小画儿,记录女人的头发啊,名媛逛街的行迹啊,太太粉底腮红眼影的颜色啊。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965bfd13b01228f4424cbb063c0c77da.jpg

今和次郎(右)图片来源 1.bp.blogspot.com  

这种“色狼”行径当然被主流建筑师所不齿。今和嘴上硬气:“我这是门博大精深的新学问——考现学。”心里滴血:“真正想做的东西,完全不符合一般人的喜好。就像一只蜗牛,天生有种奇异的触角,而且特别发达,前端甚至还长出眼珠子了。我就这样默默接受命运的捉弄。奉劝诸君千万别学我,才不会沦落到像我这样的地步。”2

2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路上观察学入门,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45-46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6daf140ecd721ed0c419c233c9162ea3.jpg

今和次郎的“考现学” 图片来源 www.designboom.com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藤森入教的时候今和已逝,相逢无望。忽一日,藤森接到陌生电话,是一位大爷,说是看到藤森撰文刊登的一个小建筑,建筑师一栏写的不祥。大爷说建筑师正是他本人。于是藤森登门拜访,心想真够矫情的。可一开门愣了,这室内设计好像不一般啊。“这室内也是大爷您设计的?”大爷摇头,随后说出了让藤森如雷贯耳的名字:“今和次郎”。不光室内是今和做的,连餐具、金属器皿都是今和的作品。藤森顿感大师显灵,孽缘深重,从此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9656c6a3b3ccd9257a3f734f33c66407.jpg

1986 年东京路上观察学会成立,图中右边稿纸为当时发起人藤森照信所拟的路上观察学会的成立宣言。图片来源 www.cbda.cn

2 再讲我跟“路上观察学”的缘:

2.1 入教

我大概也快30岁的时候才开始上班,每天都要在臭名昭著的北京西直门地铁站换乘。从位于地上4层的13号线换到位于地下四层的2号线。线路长人又多,赶上高峰,小步一挪就得20分钟。我通常带本书看。这天带的是Atelier Bow-Wow的《东京制造》3 。

3 Momoyo Kaijima, Junzo Kuroda, and Yoshiharu Tsukamoto, Made inTokyo,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 Ltd., 2001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e14b16d6b63a8ab4ef170091b3582cc0.jpg

《东京制造》图片来源 绘造社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37fa8b251d7f5bd7ebbb23b5b20421ec.jpg

Atelier Bow-Wow——塚本由晴 (左)、贝岛桃代 图片来源 acdn.architizer.com

那阵子手上的建筑设计做得不顺,心里充满各种怀疑,急需找个渠道填补内心空虚。我的要求是:不需要设计,要简单,能一个人干,不需要任何人跟我说三道四,最后能有个成果。一看《东京制造》,这法子好啊,我一人就能来啊。于是就开始画西直门换乘站。每天路上看一点儿,回家画一点儿,在地铁上再读一段《东京制造》。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de89c98e49791fbaa85159e4d8c0150b.jpg

《西直门》图片来源 绘造社

读到最后才知道“路上观察学”这个词,才发现我一直热爱的藤森照信竟然是路上观察学的发起人。从此藤森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个喜欢的建筑师,而是心灵伴侣。但是路上观察学具体是什么,我当时找不到资料。路上观察嘛,就是在路上观察,也不需要什么资料。我就在一种“标题党”的状态下入了教。

2.2 买书

第一次去日本,在东京银座附近的一家书店,我想挑几本路上观察学的书。在建筑区的一个角落里摆了好几本今和次郎的书,旁边还有藤森照信和塚本由晴(Atelier Bow-Wow)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可全是日文的,读不懂,再一看价格,哎还是算了吧。转过一排书架,都是浮世绘的书。拿起一本介绍歌川广重的书,爱慕已久的大师啊,电脑里存了100多张图片呢。虽然也看不懂文字,但浮世绘的书有图就够了,买下。回家把玩了一阵,往书柜一撂,渐渐就忘了。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fa2574c840eebb535a2238c899643137.jpg

东京书店里今和次郎的书 图片来源 绘造社

第一次去台湾,在台北市府转运站附近的诚品书店,我还是想挑几本路上观察学的书。在建筑区的一个角落里赫然摆着《路上观察学入门》一书。赶紧拿上一本,生怕没货了。回酒店的路上就拆开来读。这是一本合集,汇集了当时路上观察学的主要参与者的文章和作品。为首的除了藤森照信,还有一个叫赤濑川原平的人。这名字好熟啊,可也想不起他是谁了。乘着Google能用,赶紧查了一下:日本前卫艺术家、作家,得过芥川奖。我确定自己没关注过这个人。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b4de4ee6d0c82196367513597c393082.jpg

赤濑川原平 图片来源 img.chess443.net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ca2d4fc1771a65e1d0b8db1681df99a3.jpg

赤濑川原平的代表作品《纸币系列》,以仿制的1000日元纸币包裹日常物品 图片来源 www.moma.org

回到北京家里,把书往书柜上一摆,旁边正好是那本在日本买的浮世绘的书。就在一刹那,看到两本书的书脊上有同样的五个字:赤濑川原平。原来歌川广重那本书也是他写的。没想到在我还不知道赤濑川的辈分的时候,就已经把他的书先请进来了。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9f79a338a03c1a4bebaad0ccc2aa9ac5.jpg

赤濑川原平的著作 图片来源 绘造社

2.3 看电影

就在前不久,我在微信上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日本的一部动画片《百日红》,电影讲的是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和他女儿的故事。我对浮世绘情有独钟,葛饰北斋大名鼎鼎,于是找来看了一遍。看完后心潮澎湃,就上网搜搜背景知识。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d6234e943f0496868129f9cfd9c57f68.jpg

电影《百日红》 图片来源 www.animeclick.it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3da2706a6f7d1774561693b78ec85ec1.jpg

《百日红》原作 图片来源 d.hatena.ne.jp

原来这部电影是根据英年早逝的日本美女漫画家(不是画美女的漫画家,而是漫画家本人是美女)杉浦日向子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继续查杉浦日向子:漫画家、作家、民俗家……等等!读到最后一行我愣住了——路上观察学会成立时唯一的女会员。我赶紧把《路上观察学入门》找出来,里面果然收录了她的文章《江户地上约一尺高度之观察》。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ced11aad1bf3bc06e3aa40d4fe493cd2.jpg

杉浦日向子 图片来源 livedoor.blogimg.jp

在今天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与路上观察学的信息相遇的概率几乎是零。然而从《东京制造》开始知道路上观察学,到发现杉浦日向子的路上观察学会第一女会员身份,我并不是刻意地去找他们,而是纯粹偶然地遇到、选到、捡到。这让我感慨自己或许真的跟路上观察学有着不解之缘。

3 下面谈谈我对路上观察学的理解,都是些偏激的理解,看完一笑了之……

3.1 杜尚

藤森照信说路上观察的原乡是艺术,这不仅仅因为今和次郎、赤濑川原平都是画家出身,还因为路上观察将日常之物像神一样供起来的方法在艺术上有个著名的先例:杜尚。当杜尚把小便池送到了美术馆里变成了艺术品,他实际上宣布了艺术等于生活。艺术既不高于生活,也不低于生活,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ca38ef0e2bbce9535f1575b7bfea436f.jpg

杜尚 图片来源 www.thefamouspeople.com

我从小就听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高于生活本身。杜尚带着天赋的睿智对这个艺术家从来没有怀疑的问题提出了挑战。艺术真的高于生活吗?少数天才头脑的想象力就能战胜亿万大众演绎的现实吗?如果杜尚的怀疑是对的,那么艺术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艺术家和芸芸众生也没什么分别,艺术品和日常微物就是一回事。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587564473bbf7435add247a3913f13d2.jpg

杜尚的作品《喷泉》 图片来源 d32dm0rphc51dk.cloudfront.net

很不幸,当代艺术的发展证明,杜尚是对的,小便池就是艺术品。艺术并不高于生活。杜尚骨子里是反艺术的,但事实上他却为当代艺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之后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一浪又一浪地袭来,将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冲得粉碎。从此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想象和创造,而是对生活的捕捉和观察。

3.2 最后的自由

路上观察学继承的正是杜尚的思考方式:相信现实世界,相信真实生活蕴含着世上最有趣之物。路上观察的任务就是要走在路上用眼睛看,而不是坐在屋里用脑子想。一个井盖,一张小广告,一段楼梯,甚至一泡狗屎在路上观察者的眼里都是矿石。经过千锤百炼的观察记录,就能淘出“真金白银”。当然所谓的“真金白银”按照藤森的理解就是:“最后的自由……更具体的说,应该是当我们在街上漫步,发现有趣的东西会感到如释重负,仿佛这时眼睛才又真正属于自己,整个城市似乎也比较令人自在。”4

4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路上观察学入门,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28-29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b547c47ce0779eecb7e2904e3dd80ecd.jpg

《路上观察学入门》中的汤马森一号,四谷“纯粹阶梯” 图片来源 绘造社

在某种程度上,路上观察学比艺术走得更远。无论当代艺术家怎么糟蹋艺术、折腾生活,艺术家还是要表达自我。而路上观察者已然进入无我之境:不再表现自我,而是全部交给生活。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8ac7ee76701bff7352d7120806c5cd1e.jpg

《路上观察学入门》中的改造成鸡笼的旧电视机 图片来源 绘造社

如果说千变万化的当代艺术要追根溯源,终点总是站着面带一丝微笑的杜尚。由于他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终极追问,让他成了如来佛,谁也跳不出他的手掌。但路上观察学从艺术的原乡出发,越走越远,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就是沉醉于观看,沉迷于生活,这个“最后的自由”似乎终于超越了杜尚,到达了纯粹之境界。“这究竟是时代的最前端,还是已经快到尽头了呢?我们究竟身在何处啊!” 5

5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路上观察学入门,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31

4 路上观察和艺术的关系暂且讨论至此,再多说就云里雾里了。下面讨论路上观察与建筑师熟悉的城市研究的关系。更加偏激了,建筑师看完一定很怒……

无政府主义VS布尔什维克

自从库哈斯把城市研究的方法嫁接到建筑设计,挽救了在形式语言中沉沦而无法自拔的建筑学,当代建筑师就把城市研究视为己任。现在的建筑师,无论做几百平米的小房子还是几万平米的大型公建都会做城市研究,毕竟建筑是脱离不了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建筑师对城市的兴趣越来越大,也开始做起了独立的城市研究。这些研究也同样是以在路上观察为基础的,可以说是路上观察学的亲兄弟。但是仔细分辨的话,建筑师的城市研究和路上观察学是有显著区别的。

其中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只要一起走到北京的胡同里即可分晓。

建筑师一进胡同会把注意力放在院落空间、胡同的走向分布、传统的建筑结构和材料、以及公共空间的节点上。建筑师试图解读隐藏在胡同中的空间秩序,不管是用类型学的方法,还是大数据分析,总之是要站在上帝的高度,把胡同分析得头头是道。这样的分析研究最终参悟了什么呢?无非就是传统胡同尺度多么好,昔日的街区肌理多么适宜,这里承载了多少文化和记忆。当然客观一点的建筑师也会提到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生活多么不便利,交通多么糟糕。然后找出个靶子,对破坏传统城市风貌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进行尖锐的批判,主张通过局部公共空间的节点改造恢复老街区的活力,大谈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旧城改造模式,例如:针灸模式、连接模式、景观模式,最后抛出一个魅力四射的建筑方案并且保证一旦这个方案建成,胡同将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710fe36a55c0cdb151d6c76c85321778.jpg

胡同里钉着信箱的院门 图片来源 绘造社

很不幸,路上观察者进了胡同完全是另一番作为。胡同的走向无所谓,倒是居民用破的自行车、大花盆、甚至装满渣土的油漆桶在胡同路面圈出来的非法停车位比较好玩。大名鼎鼎的广亮大门四合院看都不看(通常也都写着文保单位禁止入内),反而是居民私搭乱建的各种违章建筑——杂货铺、小厨房、鸽子笼,奇形怪状,各式各样,不拘一格,耐人寻味。井盖、电线杆、垃圾桶、小广告这些城市研究的眼中钉肉中刺在路上观察者眼里都是宝。说来怪不好意思的,路上观察者对影响市容市貌的东西天生神经敏感,对那些要被城管清理整顿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对于路上观察者来说没有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没有所谓的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选择的目标皆出自观察者的本性。按照藤森的政治划分,城市研究派是布尔什维克,路上观察派是无政府主义者。6

6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路上观察学入门,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29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d9d7b739519443ba1e115f2f7b805853.jpg

居民自建的小房 图片来源 绘造社

路上观察派与城市研究派之间更大的区别还在于,城市研究派需要一个结论,需要一个方案,需要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路上观察派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包袱。观察不需要结论,观察就是一切。这让路上观察者的目光清澈单纯,少了许多因为需要一个结果(而且必须是正面的结果),而不得不带上的有色眼镜。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b7d27be516007b99cef5824643ae8a4a.jpg

胡同里的代步车 图片来源 绘造社

5 虽然说路上观察学对观察的结论没有什么兴趣,也不会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如何呈现现实世界却很在意。

目前来看分成几派:

手绘派:早期摄影还不普及时,手绘的素描是主要的呈现手段。今和次郎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观察记录。这个传统今天依然强大,可以从前几年风靡全国的妹尾河童的书得到证明。很多人觉得手画的东西更有韵味,更能体现观察的角度。因此手绘派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势力。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b46513ec5eccc7b8bc4f1b60a26c8c30.jpg

妹尾河童的手绘记录 图片来源 s-media-cache-ak0.pinimg.com

摄影派:摄影普及后,照片成为路上观察更客观更高效的记录方式。藤森一代的研究者们多使用照片作为表现工具。但摄影有时过于客观,无法体现观察者的角度,而且路上观察的对象大多是生活中常见之物,很容易让人觉得乏味。所以摄影派逐渐退出路上观察学,拍得好的,就直接去当摄影师了。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d72b135aaf5cfb8eaf4828e8a4e3fe91.jpg

《路上观察学入门》中的摄影 图片来源 绘造社

博物画:路上观察学对博物画充满兴趣。藤森在形式繁多的绘画艺术中,唯独对博物画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博物画的客观性。这里面不存在着艺术家的主动处理,或是手绘派的线条韵味。这些画更像是图纸,具有科学般的严谨性。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0003046596774e3b942d18fa2d7ca415.jpg

瑞士博物学家、目录学家 Conrad Gesner 的博物画 图片来源 65.media.tumblr.com

轴测图: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开始用电脑画图。塚本由晴把建筑轴测图引入到了路上观察学。电脑绘图要比手绘图更加严谨,毫无个人痕迹。用机器产生图像,这一点又像摄影。但是轴测图本身的投影方式脱离了现实中的对象,有一种滑稽感和陌生感,这是摄影不能达到的。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3cf9fbc6d0fb2c9d55c8af574d327a68.jpg

《东京制造》中的轴测图 图片来源 www.detail.de

从以上若干种表现形式中可以总结出路上观察的呈现原则:一方面要客观严谨,另一方面又要和现实有某种距离感,突出观察的角度。在两个对立的方向上找到某种平衡就是最好的路上观察呈现。

6 再说一下路上观察学的适合人群

Loser 天堂

路上观察学无论境界多高,多么自由,但有一样是注定失败的:路上观察学在现实生活中百无一用。艺术就够没用的,路上观察学比艺术走得还彻底,那就一丁点儿实际用途都没有了。塚本由晴在《东京制造》里想为那些普通破烂的小房子找到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但我现在认为是徒劳的。路上观察到的那些灵光乍现的发现正是由生活的无意识、偶然性促成的,而设计是高度有意图的行为,它们本质上格格不入。这就像摄影师抓拍的一瞬永远无法再摆拍,即使摆拍了,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么一个急功近利,每个人都要创业,都要成功的时代,我也想像当年今和次郎那样奉劝有雄心有壮志的朋友们:请远离路上观察学,这是一门和这个时代背道而驰的学问,毫无实用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呢?我想无论是今和次郎还是藤森照信,他们入教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是一些在工作上的失意者吧。所以如果你对现实感到失望,或是被生活的枷锁束缚而无力挣脱,抑或感觉年华老去,江郎才尽,路上观察学或许是一剂良药。从工作方法上看,路上观察学就很健康:散步,放空大脑,无目的的观看,这都是减压放松的最好方式,而且越是放松,越是无所谓,越是不想动脑子,大脑反而开始蠢蠢欲动,因为眼前不断变化的信息,因为现实世界的繁杂丰富。路上的风景就像润滑剂一样让大脑一旦开转就停不下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忽然就具体了,就多了好几层信息。身边的平常之物突然就变成了有趣的素材。当你正要掉入思考的陷阱,想如何挖掘素材背后更深刻的东西时,路上观察学的另一准则又会让你放松下来:只要记录现象,不用思考本质。终极真理即便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像作家冯唐说的:“人慢慢长大,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只有现象千变万化,只有现象永不枯竭。所以路上观察学的无目的性、无功利性、无分别性、无结论性让工作变成愉快放松的过程,天然具有疗伤作用,天然适合loser群体。

7 最后总结一下形散神也散的全文

如果一件事情跟你有缘,它会来找你,你不用急不可耐地找它。路上观察继承了杜尚的衣钵,与建筑师的城市研究貌合神离,在表现上有点分裂,最适合工作上的失意者。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总结要好得多:“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7 当然他说的是他的电影,但我觉得用来说路上观察学也很合适。

7 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16

天地有情,路上观察,用心记录。

/wp-content/uploads/community/2016/11/750x750_52458bea0a64f02ad7a717054b192a28.jpg

藤森照信于2014年在台北带领【路上侦探团】工作坊 图片来源 www.oneday.com.tw